
新华社记者王松摄这力量■■■源自一场场实战中的“忘我”付出:在黑龙江贾文革连环杀人案中■■■他不顾腐败尸体发出的恶臭■■■带着技术人员一筛子一筛子排查物证■■■投入的模样让年轻警察钦佩。
在五大连池银行抢劫案中■■■他拿着放大镜贴着墙面一寸一寸地寻找蛛丝马迹■■■几个钟头后■■■从三根麻纤维中寻到线索■■■为案件成功侦破提供了重要证据。
为了争分夺秒抓捕嫌犯■■■70多岁高龄时■■■他曾跟随专案组三天跑了三个现场■■■行程超过2000公里■■■勘查结束后却因血压高被直接送进医院。
一路上■■■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没吭一声”。
自从上了年纪■■■再出现场时■■■他裤兜里总揣着一瓶速效救心丸■■■在人们忽略的某个瞬间■■■默默吞服■■■然后又中气十足地与大家“现场论案”。
……这力量■■■更源自他对警察事业的“无我”精神:虽身经百战■■■崔道植所获的奖章并不多■■■仅1枚公安部颁发的二等功和5枚三等功奖章。
尽管如此■■■他永远心存感激■■■想方设法地做更多事来回报组织。
这些年■■■他带头攻克多项科研难题■■■主持研究的痕迹图像处理系统❤枪弹痕迹自动识别系统等■■■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他研究发明的用铝箔胶带复制弹头膛线痕迹的制作方法和弹头膛线痕迹展平器■■■以更稳定❤更清晰的呈现效果被多地公安机关采用。
提起这项发明■■■崔老自豪地介绍:“一开始■■■人家让我申请专利。
后来我看到大家都在用■■■干脆放弃了专利权■■■只要这个对破案有利❤对国家有用就行”鲜有“功勋章”■■■却留下更多实绩和声名。
他将赫赫功勋■■■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警徽之上■■■记在享受平安生活的百姓心中。
“小时候■■■我经历过伪满洲国时期的黑暗统治。
后来入了党并做了一名人民警察■■■我的工作是直接为被害人服务■■■和旧社会的警察不一样■■■我觉得很有意义。
”拳拳报国心衣柜深处■■■静静地挂着一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橄榄绿警服■■■警服胸口处别着一枚年代久远的纪念章■■■上面赫然写着“抗美援朝纪念”字样。
尽管纪念章的光泽已然暗淡■■■珐琅镶边也不再华丽■■■但仍能令人感知它的珍贵■■■仿佛触摸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51年■■■吉林梅河口■■■一个朝鲜族青年“雄赳赳❤气昂昂”地报名参军。
因为工作需要■■■他被分配做了一名朝鲜语翻译员。
“我想上战场■■■不想当文书”17岁的崔道植不服气■■■找指导员理论。
“当翻译也是为抗美援朝做贡献■■■也很光荣”指导员严肃地说■■■“从参军这天起■■■你要一切服从组织的安排”因为战场形势需要■■■崔道植最终也没能获得到朝鲜战场的机会。
对此■■■他无条件地服从:前后方都是为国家做贡献“我的一生■■■都是听从党的安排。
”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这位耄耋老人平静地讲述着他并不平凡的人生。
“我是一个旧社会里贫苦农民家的孩子■■■童年忍饥挨饿❤生活没有尊严。
新中国成立■■■人民得到解放■■■对我来说就是重生■■■我的生命❤我的知识■■■都是党给我的■■■我要报答党恩。
”“报答党恩”——是崔道植在采访中重复最多的话。
1949年■■■15岁的崔道植成为一名儿童团团长■■■手握红缨枪■■■英姿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