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游戏也是儿童社交的重要元素。
当儿子玩线上对战的时候■■■游戏ID的后面是人。
小朋友之间通过游戏来建立社交场景。
万涛特别感谢游戏的作用。
他的儿子天生有一点“清高”。
邻居说■■■这孩子以前走路都是眼睛朝天的■■■小朋友跟他打招呼■■■他都不理人家。
现在儿子经常招呼小朋友到家里玩游戏■■■包括他也愿意去别人家。
游戏帮他打开了社交■■■帮他建立了社交信心。
数字化的训练和生活给了孩子一个数字的身份■■■这仅仅是一方面■■■而且还让他有了全新的维度去认知他自己。
在我的印象里■■■在14岁之前是没有自我的■■■就是一个被管控的儿童。
今天的儿童学会了多线程生活■■■可以同时干很多事情。
数字化可以培养他的逻辑性和计划性。
4撕掉“成瘾”的标签“我不担心我的孩子会沉迷在iPad里面。
他最嗨的时候不让我们打扰他■■■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摆出一个战场■■■自己模拟。
他会抽离出自己的空间。
作为安全工程师■■■万涛建议大家不要太担心网络安全问题■■■小孩对安全有天生的敏锐性。
这个阶段恰恰是培养孩子网络安全意识的窗口期■■■和我们说不要培养温室里的花朵是一个道理。
很多家长不了解网络■■■害怕失去控制■■■要么就是禁止■■■要么就是采取强行控制■■■可是用这样的手段■■■孩子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反弹”■■■他会去偷看你的密码■■■或者故意逗你去下载一个东西■■■引你去输密码。
万涛也不太赞成“成瘾”的标签■■■他说■■■我们现在只是站在传统的观念上■■■认为网络是一种手段■■■如果网络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你不能说网络“成瘾”。
成年人都会产生固执保守的已经形成世界观的那一面。
万涛认为■■■除了特别约定俗成的道德■■■其他的都是“新”■■■要给孩子接受新生事物的机会。
万涛记得■■■自己发的第一条微信朋友圈■■■就是儿子在看水。
儿子天生喜欢看流动的水。
有一次万涛问他为什么喜欢水■■■他的回答是因为有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