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好不好■■■关键在对路。
周寨村沙地多■■■适合种植红薯。
村主任杨仕杰说■■■全村1299人中还有179人未脱贫■■■“脱帽”就靠这个产业了。
群众增收快■■■全靠产业带。
“红薯老总”的加工厂通过建设1000亩示范基地■■■还可以解决200多名村民就业。
此外■■■带动全县13个乡镇■■■包括5000多户贫困户在内上万户种植红薯20000多亩■■■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好产业激发了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
周寨村66岁的贫困户杨胜强是土家族■■■红薯加工厂运行起来之后■■■他在厂里上班■■■每个月有2500元工资。
“最近厂里给我发了5000块■■■顶好几头大年猪。
泥巴房❤竹片房■■■云南西双版纳州基诺山乡小普希村民小组以前守着古茶林受穷■■■整村曾经全是贫困户。
70后村民者扫带头发展茶产业■■■采茶■■■制茶■■■卖茶■■■把一度无人问津的古树茶变成了“黄金叶”■■■自己也从全村最穷变为“首富”。
“有了好产业■■■不用你做思想工作■■■村民都会自动告别‘等靠要’。
”小普希村民小组组长白春国说。
看到身边的致富榜样■■■村民纷纷加入了发展生态茶的大合唱■■■收入年年攀升。
现在■■■小普希全村已脱贫■■■水泥路从国道直通村里■■■硬化路连着各家各户■■■自来水引到灶头■■■村里15户人家就有小汽车11辆。
(小标题)开拓思路■■■激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 “蜜样的幸福生活滋润着我■■■拉祜人纵情歌唱……”未进老达保寨■■■嘹亮的歌声就已响在耳畔。
歌声盈村❤一墙墙炮仗花开得红红火火■■■云南普洱市澜沧县老达保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之一■■■能歌善舞是村民们的“标签”。
“我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可这又换不来钱”偏远闭塞❤交通不便■■■又没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子■■■贫穷如影相随■■■曾让村民李石开和村民们苦恼不已。
20世纪80年代■■■李石开外出首次听到吉他弹唱就动了心。
回家后■■■他卖猪买了老达保寨的第一把吉他■■■拉开了村民“吉他生活”的序幕——越来越多爱唱爱跳的拉祜族村民“玩”上了吉他■■■老达保吉他声越传越远。
县里也“听”到了老达保的吉他声■■■顺势扶持引导。
2013年■■■支持老达保成立由全体村民持股的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修了演艺广场。
现在■■■490多名村民中有200多把吉他■■■从六七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能登台演出。
唱唱跳跳也能挣钱这个“吉他上的村寨”从此老老少少没了闲人■■■乘着脱贫攻坚的春风■■■走出了独特的文化脱贫之路。
光靠唱歌跳舞一项■■■村民人均年收入就达四五千元。
房子翻修■■■栽花种草■■■铺了石板路■■■立上缀满音乐元素的标识路牌■■■昔日尽是茅草房❤篾片房的破旧寨子一下子变得“艺术时尚”■■■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一睹200多把吉他齐奏的盛况■■■体验老达保人的快乐幸福。
“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可你不去干就不行。
”说话中气十足的李石开快乐藏不住■■■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