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利观■■■从来都是一个民族❤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孟❤老❤庄以来■■■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形成了砥砺气节而轻视名利的优良传统。
东汉时代的隐士严子陵■■■因而成为一个文化人格符号■■■成为历代诗人歌颂的对象。
诗题之钓台■■■即指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城南富春山麓的严子陵钩台。
严子陵名光■■■是东汉初期的隐士。
他少年时曾与刘秀同游■■■但刘秀即位后他不愿出仕■■■遂更名隐居■■■垂钓于此。
刘秀再三盛礼敦请■■■授谏议大夫■■■严光辞而不就■■■年八十而老死家中。
李清照这首小诗作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
这一年她由临安避乱金华■■■途经钓台■■■根据无名氏的一首诗歌改写成此诗。
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卷三十中记载■■■严子陵钓台在富阳江之涯■■■有过台而咏者曰:“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
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钩台。
”作为一个当时已年过半百的女性■■■李清照改写这首诗■■■既有怀古自励之意■■■在南渡王朝“临安”的局面下■■■亦有对现实的讽刺。
是的■■■她不可能如严光那样去隐居■■■以求洁身自好■■■即令能■■■对整个大局又有多少意义呢?而偏安王朝中那些只知道谋取个人名利■■■不以国家前途为虑的人■■■又有几人在与钓台为邻时。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呢?郎英在记载了无名氏的诗之后评论说:“若自知为利名而夜过钓台■■■则尚德之心深矣。
”(引录出处同上)但凡南宋朝中高官有一点“尚德之心”■■■易安又何至于在金华八咏楼上■■■临风浩叹“江山留与后人愁”呢如此说来■■■这首小诗的意义■■■就远不止于一般论者所言■■■仅为易安“自愧”了。
究其实■■■易安何愧之有李清照的改写■■■在内容上比原作似无多大变化■■■但在形式上变五言为七言■■■并把原诗的直接议论赋予了“巨舰”和“扁舟”两个意象■■■从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而且使诗歌的意蕴更为含蓄■■■讽刺的意味自然也就更加深长了。
有论者认为易安这首诗实无创新■■■只是改写了他人的作品■■■其实不然。
宋代江西诗派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袭前人之意而改造其语■■■自古论家多不以为然。
比如金代的王若虚就说■■■黄庭坚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剥窃之黠者尔■■■夫既已出于前人■■■纵复加工■■■要不足贵”。
但王若虚同时也看到■■■“虽然物有同然之理■■■人有同然之见■■■语意之间■■■岂容全不见犯哉?”这就涉及如何看待创新的问题了。
其实只要为我所用■■■改写也是一种创新。
做到“为我所用”■■■又比原作艺术性更高■■■令人觉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难道还算不上创新吗?比如■■■宋代葛立方在《韵语阳秋》(卷一)中说到几个例子:“水田飞白鹭■■■夏木转黄酶”是李嘉祐的诗■■■但王维衍之为七言:“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鹏。
”这样■■■其意味更加悠远了。
“九天阀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流”是王维的诗■■■杜甫删之为五言句:“阖阖开黄道■■■衣冠拜紫宸。
”这一改■■■使原诗的语言更加精工了。
改写的立足点应是创新■■■而我们在鉴赏中遇到改写■■■也要注意分析改作最终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否比原作高■■■这样鉴赏才能深入和公允。